sunny-landscape  

一、前言:在歷代明師的道統中,我們可看出不少大覺者、善知識,

苦心孤詣地希望找到能承傳其道的人才。這一份替天科選人才的

行誼,不只是「智(知)者」,更是個「行者」。"知行合一"是

一位修行者必須具備的。

 

二、 修行者的人生觀,可分為幾點:

 

1、歡喜甘願的人生觀:人活在世間,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,應如

何去面對、承擔,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。彌勒祖師說:「滿腔

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哭著過是一天,笑著過也是一天,

何不存著一顆喜樂的心去面對呢?但是除了歡喜做,還要甘願

受,人在六萬年來的過去世到現在造多少業,誰也不敢說,今

天既然帶業來到人世間,所有的因果輪迴就要坦然的去面對承

擔。更要能知命、認命、了命,遭受一次考驗,就過一次關,

過去世所造的因也就了卻一個。

 

2、樂觀進取的人生觀:走在紅塵路上,有太多的不如意,挫折與

困難,也唯有堅持著目標與理想,才能保持繼續前進的力量。

所以,做人─要有圓融樂觀的胸襟;做事─則要有積極進取的

態度。

 

3、包容接納的人生觀:彌勒祖師說: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

事」;包容─是需要掏空自己,以及放下一直存在的分別心,

作為一個修行者,是要從善如流,而不要嫉惡如仇,時時刻刻

存好心、說好話。師尊慈悲:「學習天地之包容萬物的雅量,

那麼你的路才會無限的寬廣。」

 

4、通權達變的人生觀:人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煩惱,常常因為執著

─非如此不可,如父母對子女,師長對學生的要求一樣。聖經

說:「上帝關了這扇門,一定會打開另一道窗。」無論如何要

為自己找出路,找另一扇窗,人生才會圓圓滿滿。

 

5、 單純真誠的人生觀:世界上最單純的人是小孩,他沒分別心,

老子主張:「復歸於嬰兒」;要我們返璞歸真。耶穌也說:「

如不能回到小孩的模樣,斷不能進天國。」在爾虞我詐的社會

上,人心世態炎涼而多變,唯有常保持一顆感恩與懺悔的心,

才能找回到自己內心的本真。

 

6、服務犧牲的人生觀:走在道場上,大多數的修行者都知道要行

三施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」,這是基本的六度波羅密之一。

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過: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。」俗語說:「

施比受更幸福。」感謝別人,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。唯有「付

出」所得到的快樂是長久而持續;而「擁有」所得到的快樂,

它是短暫的,又不容易掌握的。張良大仙慈悲:「真正的快樂

是無求;真正的享受是付出。」

 

7、慈悲無忍的人生觀:老子說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

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渡人是修行者基本慈悲心的流露。

說到慈悲,多數人會聯想到「婦人之仁」,其實,孔子說過:

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忍即是忍耐,也就是「不受七情六慾的

牽制」,心中無我,以眾生為念,確實發揮「人飢己飢、人溺

己溺」的慈悲胸襟。

 

三、 結論:

 

大家畢竟是凡人,既是凡人,就有喜、怒、哀、樂等七情六慾。

中庸說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」而我們白

陽期的修行法門,是在家出家,在塵不染塵,一定要跟眾生在一起的

。因此,必須去多體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,歡喜甘願、服務犧牲

、慈悲無忍的人生觀,在修行路上,必定會走出康莊大道。

 

最後,僅以彌勒祖師一首對聯「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

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」共勉之。

 

取自台中正和書院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何謂修行 真修行
    全站熱搜

    露西 & 路西無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